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>>>>作者:一宁
我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,初中时,时兴读的是孔子、庄子、老子、列子,高中则开始滥觞各种民国文学,人人必读的是,徐志摩的诗、郁达夫/沈从文的小说、周作人/林语堂的小品、当然还有鲁迅老爷子的战斗檄文。
至于琼瑶的情感文学,则是从女同学们的私下传阅开始的。读过《窗外》,虽然没有看过郭敬明的小说,我在想,估计会是和现在的中、小学生读《小时代》的观感差不多吧。
但是,那个时候,我们是不将琼瑶阿姨的书,列为文学部分的。金庸的处境也差不多。
我无意评价诸位作家的优劣,正如,现在的大学文学史教材,最后的几章总是也会或详或略,评论金庸几句,写一小段琼瑶的文学读物又如何如何那样。文学,广泛意义上来讲,诉之于文字记载的都可以算。
周代的孟春三月,采诗官摇着木铎,在田间地头采集民间的歌谣,大师们比其音律,编出了诗经里的《国风》,差不多也就是如此吧,琼瑶阿姨的小说,和那么多以小说为摹本出产的影视剧作品,陪伴了70、80、甚至于90生人若干个枯乏、憋闷的年代,单单“琼瑶”这个名字,也都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生人潜意识里的“文学记忆”。
只是这样的记忆,似乎还没有被我们承认为“记忆”,就要以决绝的姿态离去了。恰如我们熟悉的港台流行音乐,现在则必须从歌单里点“经典”选项才能排列出来一样。
琼瑶所在的年代,还是一个纯纯的文学时代。情窦初开的年轻小伙、姑娘们,涨红着脸,拿着琼瑶的纸质读本作为信物,传递着物理距离可能都不超十米的想念。
琼瑶阿姨的遗言,延续了她言情小说里的调调,那样轻柔、婉转,如絮,如唠,如窗外春雨,如天上云鹤。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。
谨以此小文,纪念上世纪80年代那个纯纯的文学年代。
-
2024购书账目及年底的一些零碎话
年底饭局,许多人都在惋叹2024年的时光飞梭,吾亦和焉,酒后醒来,稍一琢磨,或者还是因为这一年,什么收获都未能或有,甚而什么希望亦不敢轻许,心中慌张,又无处着力,故此嗟怨白驹之过隙,忧怼老天之无为,怎么就不能拨慢钟点,让吾等众生可以缓些气力,从容布置呢?
-
当“现代(旧)诗圈的顶级诗者”半夜来敲门
实话说,有那么几分钟,我成功被他激怒了,感觉像是三鼓刚刚敲过,将睡未睡时分,忽然来了一位拖着长辫、顶着红帽的老先生,不但疯狂砸门,且还声嘶力竭地喊着——“小子!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?”
-
七绝丨秋咏·墙花瘦怯霜初浥
本来想写的题目是《秋别》,苦心研磨,髭须拈断,未得。姑且凝情立望,怅然坐叹,得此《秋咏》。
-
七绝丨秋夜·冷月被霜寒磬起
近来读书不够勤奋,写诗的意趣随之了了。杭州的夏天,热且闷,直到桂花开罢,溽气被几场台风吹散,方才得以安顿心神。于是,可以写诗……
-
七绝丨秋望·远树平芜侵古道
余之陋室,危而高,北面钱塘大江、玉皇山岱。再那边,旧宋都城所在。闲愁时起,举目穷望,臆想八百年前的玉京繁华,聊以自遣如是。
-
汉诗之余响恐怕还是在东洋日本,谁赞成,谁反对?
我们也可以这样说,晚清民国之后,中国古典文学的余晖拂照过了神州大地,其余响在东洋日本亦曾依稀可闻,只是现在,无论是东洋、西洋、北洋、还是南洋,吾国古典文学之文脉皆是幽微一线尔,在此意义上,叶嘉莹先生的功劳简直抵得上数十个书斋里的钱钟书先生。
-
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!
-
由蒋寅批评叶嘉莹的文章两篇,谈到底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
叶师的书,我基本上都购齐,也认真读过泰半,能领悟到多少古诗词的妙境倒在其次,叶师由古诗词描绘出的古之贤人君子的众多情趣意态,更是让我慕之念之。目下,公共性诗歌之衰颓已然肉眼可见,但不佞却以为,或者可以因此,让诗歌回归到她的伊始之地——那个兴致所来,歌而诗之,舞而蹈之的上古时代,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