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
一宁文丛    散文随笔    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
>>>>作者:一宁

 

我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,初中时,时兴读的是孔子、庄子、老子、列子,高中则开始滥觞各种民国文学,人人必读的是,徐志摩的诗、郁达夫/沈从文的小说、周作人/林语堂的小品、当然还有鲁迅老爷子的战斗檄文。

 

至于琼瑶的情感文学,则是从女同学们的私下传阅开始的。读过《窗外》,虽然没有看过郭敬明的小说,我在想,估计会是和现在的中、小学生读《小时代》的观感差不多吧。

 

但是,那个时候,我们是不将琼瑶阿姨的书,列为文学部分的。金庸的处境也差不多。

 

我无意评价诸位作家的优劣,正如,现在的大学文学史教材,最后的几章总是也会或详或略,评论金庸几句,写一小段琼瑶的文学读物又如何如何那样。文学,广泛意义上来讲,诉之于文字记载的都可以算。

 

周代的孟春三月,采诗官摇着木铎,在田间地头采集民间的歌谣,大师们比其音律,编出了诗经里的《国风》,差不多也就是如此吧,琼瑶阿姨的小说,和那么多以小说为摹本出产的影视剧作品,陪伴了70、80、甚至于90生人若干个枯乏、憋闷的年代,单单“琼瑶”这个名字,也都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生人潜意识里的“文学记忆”。

 

只是这样的记忆,似乎还没有被我们承认为“记忆”,就要以决绝的姿态离去了。恰如我们熟悉的港台流行音乐,现在则必须从歌单里点“经典”选项才能排列出来一样。

 

琼瑶所在的年代,还是一个纯纯的文学时代。情窦初开的年轻小伙、姑娘们,涨红着脸,拿着琼瑶的纸质读本作为信物,传递着物理距离可能都不超十米的想念。

 

琼瑶阿姨的遗言,延续了她言情小说里的调调,那样轻柔、婉转,如絮,如唠,如窗外春雨,如天上云鹤。

 
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。

 

谨以此小文,纪念上世纪80年代那个纯纯的文学年代。

 
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