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美学初探:何以物哀,以何物哀
>>>>作者:一宁
“现在学者们之所以不能掌握中国美术发展的全貌,主要原因在于可作为历史见证的作品流传的太少了。假设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周边的艺术作品作为佐证,我想,中国美术史甚至东亚美术史可以更厚重更正确了。”(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田祯佑,《日本美术之观察——与中国之比较》)
按照近代美学家大西克礼的说法,日本的物哀美学源自平安时期紫式部的《源氏物语》——
小说中谈风花雪夜,谈人世情爱,紫式部写出了贵族优雅洗练的生活,令人向往的岁时细节,物哀的情趣流淌在文字中。
整个平安时期,日本的政治制度趋于完备,经济生活安稳富庶,从大唐远渡而来的佛法精神广为流布,贵族阶级们遍尝了有限的现世欢乐后,开始欣求无限的“下离秽土,欣求净土”,这种佛教与生活的融合,让人们在体验幸福欢乐的同时,又常常因为“世事无常,万般皆苦”而出现自我分裂。
江户时期“复古国学”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在其《源氏物语玉小栉》曾对《物语》描写的贵族生活里“完全不见大夫用药,只写法师加持祈祷”而做出如下的解释:
此乃当时的风俗人情,因为未提及药就怀疑那时无药,是错误的想法,医药之事早见于古书。
但是为何不写大夫治病而是一味表现祈祷驱邪的灵验之力呢,这是因为请示神佛、依赖法师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生命脆弱,具有美感;而依赖大夫用药则显得过于理性,不够风雅。当时的年代,什么事情都讲究艳丽高雅,像大夫这样的人不能随便靠近高贵的女性,如此想来,这些描写也很有道理。
因此,描写药的时候不称药,而写作御汤,在描写患者的时候提到御汤,实际上就是指药。
由此可见,平安时代的美学文化已经完全浸润到“冠婚丧祭”等人生世态之中,“物哀”甚至成为了一种“美的生活”方式指引。
紫式部在其日记中,如此惆怅着——
每见可喜之事,有趣之事,心便受到了强烈吸引,也不由得升起一股忧郁与倦怠,并为此苦恼,我思考如何忘掉烦恼,去掉牵挂,于是反省罪过,于是吟歌。
看到水鸟无忧虑的游游,便吟道:
小鸟无思游水面,吾身浮华忧世间
看到水鸟漂游,不由以身自况,倍感苦恼。
自然界里这种美的流动,透过敏感、纤弱的贵族小姐们的观察,成为一种虚无、脆弱的文化象征。紫式部们直视大自然的美,从而被诱导出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,但是她们又不愿意就此被囚禁在“万般皆苦”的现实世界里,于是假借“物哀的嗟叹”来寻求美学方式的解脱。
但这种物哀的美学解脱与佛法的解脱不同,那些想要斩断轮回,不能感同身受万般风物的佛弟子们,是不适于享受物哀,不能知物哀的。
只有紫式部这样,心有所思、夜有所梦,辗转反侧、寤寐思服的人,才能懂得山间月色,懂得物哀的情趣。
自然界的春夏秋冬、朝夕晚夜、月相盈缺循环流转,古今别无二致,同时自然界中也存在着万古不易的秩序与法则,只有“知物哀”的人,才能够对世间万物的形形色色,不论目之所及,耳之所闻,抑或身之所触,用心体会,用心观照。
中日两国的诗人在感悟了大自然的恒久与人世间的无常后,分别留下了众多诗句: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
唐·刘希夷,《带白头翁》
三五夜中新月色,二千里外故人心
唐·白居易,《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,对月忆元九》
黄昏风声衰,诱思绪绵绵
平安时期·紫式部,《源氏物语》
香比色衰,是谁袖触庭梅,留下花香
平安朝初期·佚名,《古今和歌集》
与中国诗人“廓达的诗意”不同,日本诗人将“山间月色”转化为“哀怜情趣”,将直观感受与美学感动相糅合,形成一种“万般皆苦”的诗歌体验。
哀愁成为日本诗歌情调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,“喜悦不过是美的装饰品,哀愁才是美的最佳伴侣”。
综上,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,日本追随着古代中国的足迹,从佛学到诗学,在平安时期富庶安逸的生活中诞生了“物哀美”学。可以说“物哀”无声的润入了当时的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绘画、雕刻等等艺术形式,“物哀”不再只是《源氏物语》里的一声嗟叹,而后也成为日本和歌、绘画、工艺品制作的永恒主题。
那么,再回到文章的主题,日本究竟“何以物哀,又以何物哀”呢?
美学家大西克礼对物哀划分了五个层次:
第一层:纯粹的“哀怜”感受
第二层:油然而发的“嗟叹”
第三层:幽婉艳丽的生活氛围
第四层:“人生无常”的自我哀怜,转而为“万般皆苦”的人生情绪
第五层:在第四阶段中再融入优雅之美
这种五层塔结构不是很好理解,我们只要记住第五层,“物哀”中其实包含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态度,通过类似佛教里的静观、谛视,再移情到“知物之心”,人因物而产生的“物哀”,与物本身呈现出的“物之哀”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,前者(因物而产生的物哀)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主观心理活动,大和民族已经通过他们的“知物哀”,转而用作去鉴赏艺术的巧与拙,美与丑,寂寥与清苦。
也正是此时那刻,“知物哀”成为了一种美学概念,变成了艺术鉴赏的核心。
紫式部们因为“万物皆苦”而感到“物哀”,但是她们又巧妙地透过其“知物哀”的美学之心,化解掉了“物之哀”。
也终于,物哀从平安时代的精神世界里一路走来,形成了日本独有的“物哀美学”。
创作中的紫式部
17世纪扇面绘画
-
近体诗丨临水吟·秋水无名客
前些日,尚未及细赏,庭院里盛开的荷花已然散了一地。都觉得夏荷而秋败,但其实,花开满后,随时就会凋零。正如春天里、秋天里,那一丛丛的落叶,并不是因为冬才萎落。
-
狮峰龙井开采在即,法喜寺祭龙井茶鼻祖辩才圣师
甲辰二月十三,龙井村举办“同在一座山,共采一杯茶”的龙井祭祖活动。北宋元丰二年(1079年),法喜寺第三任主持辩才法师归隐龙井村寿圣院(广福院),於狮峰山麓开山种茶,成为龙井种茶的开山祖。鄙人因“十八棵”御茶之故,全程随行。晨,法喜寺祭拜;后,沿辩才法师隐遁龙井之山径,扛旗探茶;午前,集合于龙井村会堂观舞狮表演;继而,十八棵御茶园采茶;随后,于辩才法师的衣冠冢上香供茶;午中,向龙井村长寿老人奉茶。至此,祭祖完备。赋诗一首,记之。
-
七绝丨甲辰早春与诸子探茶狮峰山观眺有作
甲辰龙年,鄙人正式成为一名茶商。“天下名茶数龙井,龙井上品在狮峰”,狮峰山麓的“十八棵”更是“狮峰龙井”顶冠上的明珠!寓居杭城十数载,有幸得与龙井茶之生业,侥幸之余,还望诸位能够多多提携小弟的生意,诚为至盼!
-
七绝丨癸卯暮冬游老龙井赏宋梅归作
老龙井御茶园里,有两株宋梅,据传为北宋圣寿院辩才法师所栽。龙井寺废毁后,幸得僧人惠森及其弟子有心照料,由此,三十年一生长,三十年一衰落的古梅才得以续傲此地人间。
-
2024购书账目及年底的一些零碎话
年底饭局,许多人都在惋叹2024年的时光飞梭,吾亦和焉,酒后醒来,稍一琢磨,或者还是因为这一年,什么收获都未能或有,甚而什么希望亦不敢轻许,心中慌张,又无处着力,故此嗟怨白驹之过隙,忧怼老天之无为,怎么就不能拨慢钟点,让吾等众生可以缓些气力,从容布置呢?
-
当“现代(旧)诗圈的顶级诗者”半夜来敲门
实话说,有那么几分钟,我成功被他激怒了,感觉像是三鼓刚刚敲过,将睡未睡时分,忽然来了一位拖着长辫、顶着红帽的老先生,不但疯狂砸门,且还声嘶力竭地喊着——“小子!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?”
-
七绝丨秋咏·墙花瘦怯霜初浥
本来想写的题目是《秋别》,苦心研磨,髭须拈断,未得。姑且凝情立望,怅然坐叹,得此《秋咏》。
-
七绝丨秋夜·冷月被霜寒磬起
近来读书不够勤奋,写诗的意趣随之了了。杭州的夏天,热且闷,直到桂花开罢,溽气被几场台风吹散,方才得以安顿心神。于是,可以写诗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