径山万寿禅寺法涌师父:无厌——无忧无喜,是为中道
>>>>作者:一宁
每年春节前的惯例,都要上山看望师父,顺便讨要几幅春联、福字。
师父在新建的无垢轩等我。寒暄之后,招待我喝好茶。大红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老师在1995年采制的“岩上肉桂”。汤色清冽,回甘参味明显,难得的好茶。
师父也很关心我的动向,知道我开始从事古美术、古器物,特意裁纸给我写了几幅字。幸甚之至!感恩师父!
以下是我关于无厌斋如何做古器物的一些心法:
无厌和无厌斋都已经是我们的注册商标,全品类。
无厌斋一直是我的堂号,但是没有什么使用的机会。念兹在兹,大约是前年,郑重的委托商务,在国家商标局获得了注册。
我希望无厌和无厌斋可以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的再造符号。所谓再造,并非是打破什么,重新制造什么出来,而是回溯我们曾经灿烂、自信的古代文化。
我们的文化在沉重的历史车轮下,遭到无数轮次的碾压,几乎已经不复形状,但她的分身在其他地区却仍然鲜活着。尤其是我们的邻国日本。日本的民间就是我们另外一个敦煌。
我一直窃想,如果我们像日本当时的遣唐使那样,再去日本拿回我们的本国的历史文化,当是何样的新鲜事。中国在唐武宗毁灭佛教及唐末五代战乱之后,佛教典籍颇多散佚,吴越王钱俶因天台义寂之言,于宋·建隆元年(960)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向高丽求取教典。这种求法而得法的鲜活例子,揆诸以往,比比皆是。
值得欢欣的是,我们已经有众多的人开始去日本学习茶道、花道、香道,多次往返日本只为那初春的樱花、深秋的红枫,徜徉于巷弄集市,挑选中古的器物。其实,我们还可以继续抛却那些政治的、无妄的偏见,回到文化本体,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博大的“文道”,回来将我们的文脉延续。
-
七绝丨遇时感怀(三首)
2022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,杭州前几日冬风飒飒,漫天白雪飞舞,但大家似乎没有往昔“江南初雪”的那份高兴。惟见朋友圈的照片都是那样的一致——茫茫大雪,天地上下一片干净。
-
七律丨壬寅自郭庄泛舟外西湖
新年元旦,无事。与妻儿沿西湖堤岸漫游,行至郭庄,觅得摇橹一艇,聊且泛舟外湖。罟师悠悠荡浆之余,为吾等遥指两岸:此乾隆步道,此天竺香径,此浴鹄沙洲……冬日萧瑟,风景别於春秋,浪漫有之,怀古有之,怆然有之。余居杭州十数年矣,从未览得如此冬色,依例作诗一首,聊记悠游之趣。
-
四言古体丨宿昔·宿昔霜露
昨日,大家都在迫不及待的告别旧年。如果真有天道,面对孔圣人“噫!天丧予!天丧予!”之悲慨,恐怕会耐心的提醒夫子,你不是感叹过“道之将行也与,命也;道之将废也与,命也。”的么?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,我们都还年轻……
-
七绝丨西湖杂咏·断桥残荷委秋雨
深秋,夜游西湖。满城的桂花香从齁到甜腻而淡到清幽,再而到达无味之味的“赏花之境”,那份悠远的清香与西湖的月色,笼罩在钱塘南北,其境、其意、其味,真真是难以言说。
-
点绛唇丨钱塘壬寅暮秋感兴
近来心绪起落无端,试着填了一首词。
-
文言文小品丨陋居小记
文言小品,中学时期的模仿之作,当时一定是读了些魏晋时期的古诗,再有就是一些晦涩而易于吟诵的骈体文。略作更订,姑妄录之。
-
七绝丨观画·谁裁云锦补天阙
不知何人传了一张画,邀群友作诗,画内有飞鹤、瀑布、渔舟、菡萏等等可以天上想见之物,佛道俱全,甚是俗气。偏偏这样的俗气,让我半夜醒来,流连床头做了这么一首诗。
-
七绝丨渔翁·鱼肥换酒十多钱
人生一大梦,许多人忙碌时羡慕闲暇,真的清闲下来,无事忙碌,无稚绕膝,恐怕又难免慌张。佛家有一个透网金鳞的故事,入网再勉力跳出来,与一直懵懵在溪沟的鱼,看起来一样,其实不一样。所以庄生有云,相濡以沫,相呴以湿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很多人只想着相忘于江湖,在凅辙里待过,挣扎过,再鱼跃沟壑,潜渊于底,那才得真正的大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