径山万寿禅寺法涌师父:无厌——无忧无喜,是为中道
>>>>作者:一宁
每年春节前的惯例,都要上山看望师父,顺便讨要几幅春联、福字。
师父在新建的无垢轩等我。寒暄之后,招待我喝好茶。大红袍非遗传承人刘国英老师在1995年采制的“岩上肉桂”。汤色清冽,回甘参味明显,难得的好茶。
师父也很关心我的动向,知道我开始从事古美术、古器物,特意裁纸给我写了几幅字。幸甚之至!感恩师父!
以下是我关于无厌斋如何做古器物的一些心法:
无厌和无厌斋都已经是我们的注册商标,全品类。
无厌斋一直是我的堂号,但是没有什么使用的机会。念兹在兹,大约是前年,郑重的委托商务,在国家商标局获得了注册。
我希望无厌和无厌斋可以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的再造符号。所谓再造,并非是打破什么,重新制造什么出来,而是回溯我们曾经灿烂、自信的古代文化。
我们的文化在沉重的历史车轮下,遭到无数轮次的碾压,几乎已经不复形状,但她的分身在其他地区却仍然鲜活着。尤其是我们的邻国日本。日本的民间就是我们另外一个敦煌。
我一直窃想,如果我们像日本当时的遣唐使那样,再去日本拿回我们的本国的历史文化,当是何样的新鲜事。中国在唐武宗毁灭佛教及唐末五代战乱之后,佛教典籍颇多散佚,吴越王钱俶因天台义寂之言,于宋·建隆元年(960)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向高丽求取教典。这种求法而得法的鲜活例子,揆诸以往,比比皆是。
值得欢欣的是,我们已经有众多的人开始去日本学习茶道、花道、香道,多次往返日本只为那初春的樱花、深秋的红枫,徜徉于巷弄集市,挑选中古的器物。其实,我们还可以继续抛却那些政治的、无妄的偏见,回到文化本体,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博大的“文道”,回来将我们的文脉延续。
-
2024购书账目及年底的一些零碎话
年底饭局,许多人都在惋叹2024年的时光飞梭,吾亦和焉,酒后醒来,稍一琢磨,或者还是因为这一年,什么收获都未能或有,甚而什么希望亦不敢轻许,心中慌张,又无处着力,故此嗟怨白驹之过隙,忧怼老天之无为,怎么就不能拨慢钟点,让吾等众生可以缓些气力,从容布置呢?
-
当“现代(旧)诗圈的顶级诗者”半夜来敲门
实话说,有那么几分钟,我成功被他激怒了,感觉像是三鼓刚刚敲过,将睡未睡时分,忽然来了一位拖着长辫、顶着红帽的老先生,不但疯狂砸门,且还声嘶力竭地喊着——“小子!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?”
-
七绝丨秋咏·墙花瘦怯霜初浥
本来想写的题目是《秋别》,苦心研磨,髭须拈断,未得。姑且凝情立望,怅然坐叹,得此《秋咏》。
-
七绝丨秋夜·冷月被霜寒磬起
近来读书不够勤奋,写诗的意趣随之了了。杭州的夏天,热且闷,直到桂花开罢,溽气被几场台风吹散,方才得以安顿心神。于是,可以写诗……
-
七绝丨秋望·远树平芜侵古道
余之陋室,危而高,北面钱塘大江、玉皇山岱。再那边,旧宋都城所在。闲愁时起,举目穷望,臆想八百年前的玉京繁华,聊以自遣如是。
-
汉诗之余响恐怕还是在东洋日本,谁赞成,谁反对?
我们也可以这样说,晚清民国之后,中国古典文学的余晖拂照过了神州大地,其余响在东洋日本亦曾依稀可闻,只是现在,无论是东洋、西洋、北洋、还是南洋,吾国古典文学之文脉皆是幽微一线尔,在此意义上,叶嘉莹先生的功劳简直抵得上数十个书斋里的钱钟书先生。
-
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!
-
由蒋寅批评叶嘉莹的文章两篇,谈到底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
叶师的书,我基本上都购齐,也认真读过泰半,能领悟到多少古诗词的妙境倒在其次,叶师由古诗词描绘出的古之贤人君子的众多情趣意态,更是让我慕之念之。目下,公共性诗歌之衰颓已然肉眼可见,但不佞却以为,或者可以因此,让诗歌回归到她的伊始之地——那个兴致所来,歌而诗之,舞而蹈之的上古时代,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