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卯正月初五通州狼山记游
历年的初五——财神日都要去狼山上香。此惯例大约是从初中毕业后开始的。一帮“弊衣破车”的少年,骑着制式各样的二六、二八杠自行车,前呼后嚎,一路猛踩车蹬,到狼山和江边巡游。记得当年即便是正月初五,山上也很少游客,我们可以在山顶登支云塔,躲在佛龛里照相,于望江亭饱览大江涛色……末了,大伙儿凑钱在山下临水馆子里吃鱼,得意极了。
此次癸卯新年,一个人来狼山还是头一回。在离狼山本山大约两三里的地方,坐游览车,绕了一圈紫琅风景区,到达南门。此处有为香客专门开辟的敬香台,恭敬奉上财神香后,发觉可以循道上山观光,不由得窃喜,于是便与山脚下的村妇换了一沓硬币,就此登山拜佛。
山麓有法聚庵。念头一起,信步庵内,只觉得别开妙境。法聚庵竟然还是法鼓山开山——圣严法师的出家祖庭。台湾省作为佛法东渐的后进,近两世其禅门影响力由东南亚而至欧美,以圣严法师为代表的的一代高僧功不可没。作为同为一乡的异客,我欣欣然念了几声善哉、善哉!庵内清净,有两妪着深蓝色袄袍,手捧佛经,伏案念诵不止。庵内面江处有一小院,两棵松柏分立左右,一麻灰色石牌斜倚白墙之上,上面用金笔描写“圣严师父出家地”。
山腰处有唐骆宾王墓。据明代朱国桢《涌幢小品·骆宾王冢记》记载,骆宾王反武周失败,拟渡江潜往高丽,未成。在通州隐名终老。乾隆年间,处士刘名芳在通州城北黄泥口“访得之:一抔残土,半浸水中,掘地得断石‘唐骆’二字,唐字未损,骆字蚀其下半矣。”当时的太守董权文仿效前太守彭士圣移葬南宋文天祥的亲随“金应将军”的故例,亦将骆宾王移葬于狼山。
约莫一刻钟,登上山顶。山门上高悬米芾“第一山”的大匾,狼山海拔仅109米,当然抵不上“第一山”的赞誉。明清两季的好事文人有将米元章的大字行书勒石制匾的习惯。此处“第一山”的匾额抑或由此得来乎?不过狼山作为长江入海口的“江海第一山”确实是得乎其名的。
广教禅寺的铺陈还是儿时的模样。但是明显脏乱了许多,既无禅林的清净,亦无珈蓝的威严,只有远处浑然天际的滔滔江水不减往日气势。清末通州文士范无错的名对“长啸一声,山鸣谷应;举头四顾,海阔天空”真真是唱尽了狼山“平原兀立,扼江入海”的山水形胜。
寺内高耸一塔,名支云塔,塔基内有一方空室。小学时曾来此春游,进得殿内就被告知有僧人在室内闭关,吾等需要噤声蹑行。好奇的透过黄色的帷幔往里望去,几卷佛典、香炉、蒲团,室虽小又似很大。当是时,应该未曾见到在里面闭关的僧人,而回忆里,似乎又看见了他。莫非真是前尘佛缘未了?不过此时此刻的室内,黑黢黢的,甚至有一奖状物挂在墙壁,当年的修行净地,竟然变成了什物堆场,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致。
或是因为今日信众太多、游客又太杂的缘故,大殿里一路行来,地面全是纸屑垃圾,高悬在廊庑侧壁上的书法作品也已污渍难堪,明显维护的不是很尽心。数列维持秩序的保安不停地往来吆喝推搡,而法坛上的僧人也全无安详肃穆的仪姿,拿着一小截香在你手上划拉了几下,就赶着你下坛。整个拜佛的过程匆忙慌乱,不知所以。
让不信佛的人起敬佛的心,让半信的人生向佛的心,让恒信的人有护佛的心,这样的寺院才是真正的无上菩提自在处。作为八小名山之首的广教禅寺,却让我这样的俗家弟子看不出半点敬佛、礼佛的意味。
出得寺院,有一专道通往山下。山腰处有紫琅茶室,进去点了一杯茶,想歇息片刻。茶室里的妇人一边介绍,前几日也有人坐在这里看日落,一边毫无点检的收拾着桌椅,五分钟后便漫声说道,我们要下班了。吾也只得悻悻然眺望了几眼远处的落日江色,匆匆忙丢下呡了两口的红茶,随着大队的行人下山去了。
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,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。寺庙建筑林立,因灵验而出名,终年香火旺盛,信众络绎不绝。狼山原在长江之中,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,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。
通州,南通旧称,得名于五代十国的后周。直隶的通州区则要等到金朝方才获名。古有“南通州北通州”之谓,民国时曾改为南通县。
——百度词条汇编
-
2024购书账目及年底的一些零碎话
年底饭局,许多人都在惋叹2024年的时光飞梭,吾亦和焉,酒后醒来,稍一琢磨,或者还是因为这一年,什么收获都未能或有,甚而什么希望亦不敢轻许,心中慌张,又无处着力,故此嗟怨白驹之过隙,忧怼老天之无为,怎么就不能拨慢钟点,让吾等众生可以缓些气力,从容布置呢?
-
当“现代(旧)诗圈的顶级诗者”半夜来敲门
实话说,有那么几分钟,我成功被他激怒了,感觉像是三鼓刚刚敲过,将睡未睡时分,忽然来了一位拖着长辫、顶着红帽的老先生,不但疯狂砸门,且还声嘶力竭地喊着——“小子!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?”
-
七绝丨秋咏·墙花瘦怯霜初浥
本来想写的题目是《秋别》,苦心研磨,髭须拈断,未得。姑且凝情立望,怅然坐叹,得此《秋咏》。
-
七绝丨秋夜·冷月被霜寒磬起
近来读书不够勤奋,写诗的意趣随之了了。杭州的夏天,热且闷,直到桂花开罢,溽气被几场台风吹散,方才得以安顿心神。于是,可以写诗……
-
七绝丨秋望·远树平芜侵古道
余之陋室,危而高,北面钱塘大江、玉皇山岱。再那边,旧宋都城所在。闲愁时起,举目穷望,臆想八百年前的玉京繁华,聊以自遣如是。
-
汉诗之余响恐怕还是在东洋日本,谁赞成,谁反对?
我们也可以这样说,晚清民国之后,中国古典文学的余晖拂照过了神州大地,其余响在东洋日本亦曾依稀可闻,只是现在,无论是东洋、西洋、北洋、还是南洋,吾国古典文学之文脉皆是幽微一线尔,在此意义上,叶嘉莹先生的功劳简直抵得上数十个书斋里的钱钟书先生。
-
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!
-
由蒋寅批评叶嘉莹的文章两篇,谈到底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
叶师的书,我基本上都购齐,也认真读过泰半,能领悟到多少古诗词的妙境倒在其次,叶师由古诗词描绘出的古之贤人君子的众多情趣意态,更是让我慕之念之。目下,公共性诗歌之衰颓已然肉眼可见,但不佞却以为,或者可以因此,让诗歌回归到她的伊始之地——那个兴致所来,歌而诗之,舞而蹈之的上古时代,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