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神如神在,跨越500年历史的古老香道世家“志野流”……
“退休”之后,反而更忙了。在奉常茶书院,特别感受了下日本“志野流香道”少家元的讲習會。
蜂谷宗苾,日本最大香道流派之一“志野流”的第21代继承人。日语的“少家元”应该是我们少东家的意思。等学员们坐定,过了几分钟,门帘掀开,走进来一位穿着笔挺白衬衫、格子呢西装的儒雅男士。
他似乎能看出来我们的讶异,解释道,在后半场的试香课,会穿着和服与我们讲演:
日本大概在飞鸟时代,就已经有了沉香木的记载,在最初发现的沉香木的淡路岛还有纪念的碑石,不过当时的香,主要是为了宗教所用。
平安时代,贵族、大名开始学作汉诗,赏花(特指梅花),唐朝的风雅风靡日本,那时候开始出现闻香的风尚。
镰仓时代,中国的汉传佛教,禅流行到了日本,武士阶层命在朝夕,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。茶道出现了。
室町时代,花道、香道产生,当时的足利义政将军就十分崇尚香道,志野流初代也在当时诞生。
江户时代,权倾于世的诸位大名贵族都出现在当时志野流的门生表上,当时德川家康拥有的香木是最多的。
志野流从室町时代传到现在,已经是21代,500多年的历史。通过师徒制和长男继承制的方式,口耳相传。第17代家元是一位女子,第15代开始,由于在京都的宅舍失火焚毁,志野流搬去了名古屋。
说到这里,少家元望了望屋外,现在日本的香道流传也并不广泛,如果可以,志野流也可以搬来杭州,传承后再搬回日本也可以。
现在随着茶道在中国的逐渐旺盛,除了茶道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日本的花道、香道和其他的各种文化,下午的志野流体验课,大部分的学员就是参加为期一年的银阁寺珠宝老师的佛前供花课程。分四季来杭州与珠宝老师学习,这样的求学精神,或者可以与日本当时的遣唐使做一比较了吧。
是回到少家元的课程上来。他继续说道:
他在日本,许多的职务是进行献香典礼,供香是在向神传递信息,所以在举行仪式的时候,他会口衔一张白纸,以免人的浊气破坏香的气息。
另外少家元还有一页PPT,展示香道和茶道的谱系,村田珠光传到武野绍鸥,第次到千利休等人,再到织田信长、丰臣秀吉等大名。
志野流香道与茶道的古田织部、本阿弥陀光悦同时期出现。距今都已经500多年了。
从介绍来看,日本的香道和茶道应该算是同宗同源的吧。
日本香道的沉香木谱系是六国五味:
伽罗、罗国、真南贺、真南蛮、佐兽罗、寸门陀罗
甘、辛、酸、苦、咸
少家元还特别提到了珍藏在正仓院的世界唯一顶级的沉香木:兰奢待。
兰奢待,闲寂处候待之意。
兰奢待是一段有1300年以上历史的黄熟香——“兰奢待”。香木的切口处放着三张付签,分别写着足利义政、织田信长、明治天皇三位风云人物“某年某月截取几寸几分”的记录。“兰奢待”内隐“东大寺”三字,号称天下第一名香,被视为日本的国宝。
也就是说,古往今来,天下只有以上三个人闻过“兰奢待”。
上下半场的试香课之前,少家元还介绍了一些小知识:
香道的房间,一般情况下不做插花,以免花香混杂了香气;
闻香自然是用鼻,但我们应该用五感来体会;
闻香的手势,左手大拇指按住香炉上缘,其余手指合拢拖住香炉底部,右手大拇指合成圈型,其余手指合拢与手掌向上隆起,罩住炉口,此时香炉成为一个小宇宙,我们方能完完全全的屏气凝神,用五感来体会;
志野流的香道仪式除了香本身,香袋、香箪笥、香笼等等都是极有讲究,也是香道的一部分;
还有志野流使用的青花瓷香炉,图文是孟子,在闻香时,需要将有孟子图像的一面转到朝向自己;
下来,少家元就特别换上和服与我们演示香道。
少家元特别准备了一组庆贺香,分松、竹、鹤、龟、蓬莱山。
前四种准备了两包,以供学员们试香。蓬莱山则需要我们通过五感去琢磨。
前四种依次传递。
之后少家元再特别选出两种加上蓬莱山,让我们试香后,依次写出是哪三种。
我只闻出了一种:松。
一位小男生写对了两种。少家元特别将此次他亲手墨书的记录状赠予他为纪念。
之后是合影留念。
最后,珠宝老师还与少家元进行了茶道的赠礼仪式。
茶道、花道、香道在此时此刻,三源归一,殊途而同归了。
幸甚至哉,记录匆匆,以飨诸位同好。

-
2024购书账目及年底的一些零碎话
年底饭局,许多人都在惋叹2024年的时光飞梭,吾亦和焉,酒后醒来,稍一琢磨,或者还是因为这一年,什么收获都未能或有,甚而什么希望亦不敢轻许,心中慌张,又无处着力,故此嗟怨白驹之过隙,忧怼老天之无为,怎么就不能拨慢钟点,让吾等众生可以缓些气力,从容布置呢?
-
当“现代(旧)诗圈的顶级诗者”半夜来敲门
实话说,有那么几分钟,我成功被他激怒了,感觉像是三鼓刚刚敲过,将睡未睡时分,忽然来了一位拖着长辫、顶着红帽的老先生,不但疯狂砸门,且还声嘶力竭地喊着——“小子!你可知道回字有几种写法?”
-
七绝丨秋咏·墙花瘦怯霜初浥
本来想写的题目是《秋别》,苦心研磨,髭须拈断,未得。姑且凝情立望,怅然坐叹,得此《秋咏》。
-
七绝丨秋夜·冷月被霜寒磬起
近来读书不够勤奋,写诗的意趣随之了了。杭州的夏天,热且闷,直到桂花开罢,溽气被几场台风吹散,方才得以安顿心神。于是,可以写诗……
-
七绝丨秋望·远树平芜侵古道
余之陋室,危而高,北面钱塘大江、玉皇山岱。再那边,旧宋都城所在。闲愁时起,举目穷望,臆想八百年前的玉京繁华,聊以自遣如是。
-
汉诗之余响恐怕还是在东洋日本,谁赞成,谁反对?
我们也可以这样说,晚清民国之后,中国古典文学的余晖拂照过了神州大地,其余响在东洋日本亦曾依稀可闻,只是现在,无论是东洋、西洋、北洋、还是南洋,吾国古典文学之文脉皆是幽微一线尔,在此意义上,叶嘉莹先生的功劳简直抵得上数十个书斋里的钱钟书先生。
-
Dying in the Sun,琼瑶走了,带走了她的那片云彩
她坦然地走来,又坦然地离去,挥了挥手,带走了她自己的那片云彩!
-
由蒋寅批评叶嘉莹的文章两篇,谈到底该如何进行文学批评
叶师的书,我基本上都购齐,也认真读过泰半,能领悟到多少古诗词的妙境倒在其次,叶师由古诗词描绘出的古之贤人君子的众多情趣意态,更是让我慕之念之。目下,公共性诗歌之衰颓已然肉眼可见,但不佞却以为,或者可以因此,让诗歌回归到她的伊始之地——那个兴致所来,歌而诗之,舞而蹈之的上古时代,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啊!